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工作筆記 Processing Lab - Wavefront Alias .OBJ loader

Wavefront Alias .OBJ loader 為可將3D Model 的obj 載入Processing的lab。由於線上提供的範例檔為0.5.0版的processing,語法需稍做修改:

framerate >> frameRate
Obj.drawMode(LINE_LOOP);>>Obj.drawMode(LINES);

塑膠味=花吃了囧降風

 0[1] 這麼強的劇組所以置頂。

##CONTINUE##

我寫完劇本後,劇本連同九降風的支票一起還給書宇跟他說我想拍歐噴愛的塑膠味,看完腳本的他大笑馬上找了製片來開會,我們就組成了目前最強的中生代電影團隊『花吃了囧降風』。

感謝來自『九降風』大導演林書宇,『九降風』攝影師余靜萍,『九降風』的超人林祺泰,『九降風』造型張瑋廷的鼎力相助,『花吃了那女孩』國際級美術指導蔡小玲的執刀,『冏男孩』的二號,『歐噴愛』社會化失敗的隊長小b創作感人劇本。

 

 

為了打敗難以打敗的塑膠味,開始準備下一波,波,波,波.....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木蘭當戶織

mulan

同唱片公司和製作人開完好客北京演出製作費的會議,一整天焦頭爛額的行程算是到一個段落。##CONTINUE##北京戲劇季的製作人我的暴肝學妹小令跟我說台大戲劇十週年的演出缺了些管弦樂手,想跟我調一些師大系統的學生幫忙,要我一起到對面的台大去看彩排,問問導演跟指揮需要那些類型的樂手。

說實在的,我對戲劇圈並不熟悉,雖然說幾年來的工作多多少少會接觸到戲劇的案子,但一般而言比較多是技術支援或是配樂,在加上工作亂忙一通,很多可以看劇的機會我都推掉了。但在觀看這場排演之後,我急急忙忙的回家,為了寫下感想,深怕忘了這戲中許多令我驚豔與感動的細節。

到了排演場,偌大的觀眾息坐滿了工作人員與指導老師們,戲已經走到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那一段,這齣戲是木蘭少女。我們在最最前排的位置坐了下來,我伸手就能碰到地板的地方。沒有特別著裝,沒有燈光,沒有樂團,沒有梳妝,沒有舞台道具的排演,內容卻飽滿到吸引我無法離開。

這是一齣音樂劇。我來之前就知道,但不知道的是音樂是如此的用心到位。劇中音樂成功的變成非常重要的靈魂核心,旋律清晰,主導性強,符號運用得宜,雖然說聽到的大部分是cd中放出來的鋼琴草樣,但光是從這樣的輪廓來判斷就跟一些把音樂拿來作消費性bgm的舞台劇比起來有誠意的太多太多(最近看的那齣我還中場離席)。

音樂監督為王希文,我不禁想耍一下冷,除了蓋希文,金希文,難道叫這個名字的都可以是優秀的作曲家嗎?那我也想改名字。遠在紐約的他,遠距離的製作想必需要在溝通上花更多功夫與時間。作曲家在旋律與使用意義上的琢磨十分令人感佩,線條的處理,各種元素的整合十分平衡,其中可以聽見各樣的音樂類型點到為止的成熟,而在型態上有點百老匯的,東方風的,異國的,流行的,藍調的,地方小曲的,都在調的轉換與聲部設計中滑順的結合,不只是主題清楚,角色特色的強化也十分優秀,加上演員各各都算是能演能唱,讓各角色在被閱讀的同時也能好好的欣賞他們的歌喉。

歌詞與音樂的咬合更是令人拍案。一句花木蘭情人唱出的『花木蘭,是我的馬子』自豪中鑲嵌著文字使用的小無禮其實是浪漫,一句軍中五霸學長的『看屁呀!』點出男人世界的粗鄙低能卻喜感無敵,精確的文字能力讓整齣戲流暢且環環相扣。

編導用心的處理角色重量分配平衡,各有各的功能與象徵,週邊角色在流轉的過程中慢慢地架構出主角細膩的texture。除此之外,舞蹈的設計也十分落實,其中可愛的洗澡舞更是令人印想深刻。

整劇在編導與演員營造的氛圍中隨著幽默歌舞的點綴,將觀眾引入木蘭的世界,隨著他逆風追逐一切心中的價值,我猜文本在編導的設計下將表面的性別遊戲內化了,並不需再大量著墨於雄兔雌兔這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上,讓真感情的故事認真發展,這是我被這戲感動的部份。尤其是木蘭的青梅竹馬,是我最最喜歡的角色,除了這演員實在自然以外,配角帶出的兄妹情感令我感動不已,當他說出『看著裝滿金銀財寶的房間』時,不爭氣的老人我又哭了,有夠沒用。

木蘭少女這齣真正的中文音樂劇將使用完整的管弦樂隊現場演出,以台大戲劇系師資為後盾,台大戲劇系各屆精英為主軸,所表現出的成果就我觀賞經驗保證超越一加一等於二的狀態。我會在他演出時候自己購票再去看一次,去看我沒看見的現場管弦樂團,指揮,舞台設計,梳化服裝,燈光等其他我期待而還沒看見的拼圖,這絕對是我今年最希望推薦給任何人的一齣劇,更希望他能成為台灣出品長久經營的一齣戲。

木蘭少女官方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MULANNTU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精神失焦是一種放鬆

DSC03246

坐在路邊的咖啡座等著開電影配樂的會,太陽直接曬著實在有點刺眼,還好店家放的音樂讓人覺得舒服點,Cole Porter 的night and day 小野麗莎版的。十分慵懶,不經讓人精神失焦。##CONTINUE##

把BossaNova 這個系統發揚光大推廣大眾的 Stan Getz,Joao Gilberto與Antonio Carlos Jobim ,讓輕輕軟軟的Bossa似乎從那個時期開始便是白領樂活的代表名詞,從不少演出的影片中不難看見這樣的景色 -- 台上一把吉他唱歌,台下坐著穿著雅皮的觀眾。

1955到1965年對jazz來說是一個滿重要時期。

比方當時黑暗王子領軍的樂團不但加入了Gil Evans 這樣具備編寫條件完整的鋼琴手,並借助他的能力拓展更大的樂團編制規模以外,Miles開始著手製作 Kind of Blue 時期的專輯,並挑選各式各樣適合他製作的音樂家,如鋼琴手有時找回個人風格鮮明的Bill Evans,讓他classical 式的細緻處理增加他音樂的多樣性。從這些動作不難看出當年爵士樂手各自想突破的態度,如同來到了古典樂的浪漫樂派,講究個人風格與概念的表現。在這個時期裡面可以聽見純調式,融合舞曲形式的disco ,latin,fusion,free jazz,甚至到以議題主導的如社會運動女性主義的jazz音樂都有出現。

在這樣突破形式的百家爭鳴環境下,如何找出自己的路變得十分必要。而Getz跟Jobim似乎在bossa上找到了答案。

Jobim 的作品一向是作曲學習的最好範本。我以前的鍵盤和聲老師 Smithson 是 Jobim 的老友,當年輕微中風的Smithson 在鋼琴前示範和聲時還能邊踩 hihat ,十分不可思議。他最常說得就是:feel the gain between the chords。一輩子教作曲的老教授,最精華的一句話並不是要學生去注意和弦有什麼聽覺或怎樣才厲害好聽,而是要去注意和弦跟和弦之間那個沒有的,不存在的,無的,會有多少力,各式各樣的力。

Jobim 的曲子有許許多多細緻的所謂的 the gain between the chords ,而且是細微的,所以以前很討厭作他的曲析,總是要寫一大堆有的沒的解釋。不過現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作到是挺有趣的,如同一盤棋一樣可以想很久。比方說他最多人知道的CORCOVADO,前四小節 從還原六的non harmanic tension 的 D7/A  到Abdim,都是為了凸顯出第五小節Gm7讓他變成鬆懈悅耳的佈局,這樣S功能的Gm7就像有T功能一樣得到救贖。

不能勉俗的,我要介紹一張唱片。雖然說Bossa的音樂有許多所謂純種的部份十分值得介紹跟進階,但經典款如果還沒有,就先找這一張吧。『 Getz/Gilberto  』, 裡面有最芭樂的 "The Girl from Ipanema" , "Corcovado",我想個夏天的風味就能準備起來了。